科教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教培训 > 培训进修 > 医疗进修 > 各科进修计划
生殖内分泌临床进修培训计划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23/03/07 14:02:46

一、科室概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成立于1994年,1995年11月13日和1996年7月10 日分别诞生了浙江省的第一例礼物婴儿和第一例“试管婴儿”, 2001年10月通过国家卫生部评估,生殖内分泌学科成为首批开展各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单位,发展至今已成为一所下设生殖门诊、胚胎培养及手术室、生殖病房的综合性生殖内分泌学科,也是首批准入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培训基地,以及首批准入的胚胎遗传学诊断学和二代测序开展胚胎遗传学诊断的辅助生殖机构之一。学科在复旦大学“2019年度中国专科声誉排行榜”排名第9位。 目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所开展的技术项目涵盖所有生殖医学项目,包括夫精人工授精( AIH)、供精人工授精( AID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供精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胚胎移植( ICSI-ET )、囊胚培养、激光辅助孵出(L-AH)、卵母细胞冻融、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显微睾丸/附睾取精术、显微输精管吻合术、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睾丸活检术等等辅助生殖技术,年开展AIH/AID周期数2000余次,年开展ART周期数超过6500。另外,生殖微创外科手术包括: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纵隔切除及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等)以及各种冷刀宫腔镜手术,腹腔镜(美兰通液术、输卵管修复整形术、盆腔粘连分离术、卵巢囊肿剔除术及子宫肌瘤切除等)、薄型子宫内膜宫腔灌注、宫内外复合妊娠的宫外减胎术以及经阴道及经腹多胎减灭术等辅助生殖技术,年开展手术台次近4000台。我院生殖内分泌科年门诊接待不孕不育患者24万余人次,取卵移植手术超过1.2万台次,平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60%以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为浙江省生殖医学中心,浙江省辅助生殖质控中心,是生殖医学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聚焦生殖障碍相关的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早期复发性流产以及生精障碍等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解决方案的研究。涉及人类生殖细胞发育和受精、胚胎发育和着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评估辅助生育技术对胚胎、胎儿发育及出生后的远期影响,为国家制定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提供依据,同时进行着床前分子遗传学诊断的新方法研究、控制遗传缺陷儿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中心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每年培养和吸纳各类优秀人才。目前中心医技护成员共180余人,涵盖妇产科/生殖医学临床、护理学、男科学、临床遗传学、组织胚胎与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生物信息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与妇女保健以及生化信息与人工智能等人才。团队中正高30人、副高41人、博士69人及硕士138人,其中国家级和国家级人才7人、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15人以及硕士生导师24人。此外,生殖内分泌学科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生殖安全转化医学”创新团队、浙江省生殖医学创新学科、浙江省医学重点支撑学科,在Nature medicine,Cell Res, PNAS,Diabetes,BMC Med,Huma Reproductive Update,Fertil Steril,J Clin Endocrinol Metab,Hum Mol Genet等发表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被多次引用;主编《现代辅助生育技术》,《Gamete and Embryo-fetal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s》等中英文论著。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辅助生殖诱发胚胎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和机制研究”、“辅助生殖的遗传安全性研究”、“排卵异常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干预研究”的首席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及多项省卫生厅科技创新奖等。

二、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简介

朱依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浙江省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青年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1986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于1998年在浙江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博士学位。期间曾于2001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皇家北岸医院生殖中心访问交流学习辅助生育技术等。2015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殖内分泌实验室交流访问1年。1986年起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2001年起担任生殖内分泌科主任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殖内分泌、生殖微创和辅助生殖技术创新和安全性研究。创建了国内首个辅助生殖技术母儿随访中心。精于生殖内分泌疾病治疗、不孕症内窥镜手术及各项辅助生育技术。在临床应用研究及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在SCI刊物及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排卵异常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干预研究”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支撑和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省部委级和厅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共2项。现为浙江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和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医学学会专业委员会生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及妇产科分会常委等。为国家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专家组专家,浙江省辅助生殖技术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辅助生殖技术专家库专家。

金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8.3-1982.12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学生,获学士学位。1985.9-1988.7苏州医学院医学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0.9-1991.6 CMB-HKU奖学金获得者,香港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系进修学习。1997.10.-1998.11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妇产科系访问学者,从事比较基因组杂交着床前胚胎遗传学研究。2002.11- 2003.11,2005.1.-2005.8,2008.10-2009.2美国MAYO医学中心内分泌研究所和妇产科系访问学者,从事生殖内分泌研究。长期从事产前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辅助生殖临床和实验室工作,并兼本科生、研究生的《医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临床遗传学》《基因组医学》《现代妇产科学进展》等教学工作。已负责完成973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各一项。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ART的安全性,负责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

叶英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辅助生殖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研究员职称,博士生导师。1970年08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赴香港大学进修辅助生育技术。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获卫生部日中笹川医学奖学金,以研究员和特别研究员身份在日本国立秋田大学进修,从事哺乳动物配子和早期胚胎发育研究。1997年至今一直从事辅助生殖实验室和医学遗传学工作,负责或参与建立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单精子卵细胞浆内注射(ICSI),胚胎冷冻复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等一系列技术,对各项实验室技术和管理有着丰富经验。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实验室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遗传学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计生生殖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检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辅助生殖质控中心专家组专家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著二十余篇,已主持国家自然基金5项,参与课题多项。

三、进修计划

(一)培养总体目标

 掌握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疗,各种促排卵方案的应用及各种辅助生育技术的应用。

(二)理论知识学习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学术活动,获得并掌握生殖内分泌疾病和不孕不育治疗的新理论、新知识。

(三)带教特色及方式

1.特色进修计划目标:1)掌握生殖内分泌科的基础理论和学科进展;2)对定向的进修医师要求在出科前作读书报告,并提出客观评价和建议;3) 掌握女性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不育的检查和诊断流程;4)基本了解促排卵和超促排卵的适应症和方案;5)掌握各种辅助生殖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处理;6)基本了解腹腔镜和宫腔镜在不孕不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2.具体方式如下:1)参与每日下午的ART诊疗方案讨论;2) 参与每月一次的主任或教授级医师教学大查房;3)参与每两周一次的专题读书报告会;4)参与每月一次的多学科临床病例讨论会;5)参与每月一次的专科ART培训;6)参与全院性学术活动;7)参与每周一次的高级职称医师主持的教学查房;8)参与责任组内查房。

(四)进修人员要求

1.已从事或后续拟从事生殖内分泌专业的妇产科医师;

2.其他具体要求参见临床专科进修招生简章。

                                        2022年11月修订

联系方式
  • 妇院微信

  • 妇院微博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ICP备05080900号-1
Copyright © 2016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