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有倡议,我有行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筑基红色根脉 奋进时代征程”倡议书,以落实党支部书记目标任务书为牵引,启动“揭榜挂帅-领办重点任务”行动,立下军令状,变决策为行动,变计划为项目,实现党建和业务在功能、机制、力量、载体四个方面的融合,助力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
聚焦功能融合 提高政治站位
医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健康浙江”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部署。党委书记吕卫国教授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牢牢把握卫生健康工作的政治属性和行业特点,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切实发挥党支部在推进中心工作和落实重大任务中的政治引领、督促落实、监督保障作用。
党委推动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探索将重点项目工作通过党支部层面落实,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党委书记以上率下,围绕助力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战略布局,带头领办重点工作。牵头谋划实施生育能力保护、出生缺陷防治、母婴安全守护、幸福分娩促进、优育能力提升、妇幼数智创新等提升优生优育全过程服务“六大工程”。党支部书记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在党员大会上组织开展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凝聚共识。带领党员职工心怀“国之大者”,通过激发攻坚善治的动能,从最复杂处、最困难处、最细微处入手,推进党建和业务在发展目标上深度融合。
聚焦机制融合 完善闭环管理
医院党委观大势、办实事,既把重点工作融入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大局中,又把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体现到基层党建考核、党支部书记述职考评、科室绩效考核、创先争优等评价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完善赛马考核机制。紧抓“三张清单”,党支部书记领办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任务书、党建督查、年度考核指标中,细化为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形成闭环管理。医院党委通过找准“切口”,可视化、具象化创新党建与业务融合路径。优化党支部参与科室事务管理和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完善创先争优机制,党建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有力推动“考评党建看发展、考评全局看党建”的评价机制落地见效。
聚焦力量融合 实现目标任务
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大背景下,需要凝聚全院职工力量,在高远使命引领下深层次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党支部成为导学共同体、医患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以书记领办重点任务为抓手,强化党建第一责任人意识,通过压担子、搭台子,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干部。发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以“一个人”的表率,引领“一群人”的实干。通过与党外人士结为“事业之友”、与医学生结为“新生之友”等,引导党员在各自岗位上争做先锋、担当作为,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薄力量。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护理团队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党支部书记以党小组为单位分解任务,发挥党员责任区示范引领作用。他们依托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对外党建联建,对内凝心聚力,形成良性的互融互促工作模式,为成功开展首例“达芬奇”手术作出贡献。支部创建校级“样板支部”,组织力提质增效的同时,党员的展示度显著提高。
聚焦载体融合 打造党建高地
医院党委紧扣“服务大局”主线,找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落脚点”,以载体创新不断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齐头并进。如医院党委发出倡议书,号召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该举措获得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认可并转发各市、省级医院学习借鉴。持续深化医院党建品牌建设,实施党支部、党员“看得见”工程,“一支部一品牌”建设等。党支部书记“揭榜挂帅-领办重点任务”行动,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破解工作瓶颈的关键举措。各党支部围绕“浙有善育”重点任务,致力于学科创新范式变革,跃升医学高度;开展“一带一路”适宜技术输出,拓宽共富广度;突出“一小”重点,提升民心温度;针对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增加工作力度;破解治理难点,凸显党建亮度。通过“领办重点任务”这个载体,党支部工作化“无形”为“有形”、变“局部”为“全局”、从“单维”向“集成”,推动“小支部”发挥“大能量”,将党建工作转化为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标志性成果,乘势而上推动国家妇产区域医学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揭榜挂帅”体现了“走在前列”的担当,“领办重点任务”彰显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作为浙江省“院科两优、德医双强”公立医院,党委不断探索党建和业务精准内嵌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四融”举措,为“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提供浙大妇院样本。党委书记牵头制定的助力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实施方案,得到中共浙江省委社会建设委员会的批复和支持,极大提振党员干部参与医院重点工作的精气神,激励全院党员干部在推动全省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整体跃升上再立新功。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ICP备05080900号-1
Copyright © 2016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