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妇院
尽展其才,看这些名医专家如何修炼【潮新闻】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24/07/19 11:18:36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人才是第一资源。

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中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即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以“大人才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推动各类人才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各尽其才、大显身手、奋发进取、竞相奔腾。

卫生健康系统人才济济。随着医疗高速发展,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着眼“一院多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以全面实施“未来领导者”计划为牵引,全力打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浙大妇院党委书记吕卫国说,“人才强院”的战略始终不变,“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的目标也始终不变。不仅要建立建好“三级梯队”,实行靶向发力培养,还要搭建成长平台,实行创新模式培养,更要实行动态管理,优化机制培养。“我们倾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尽可能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为年轻干部成长带路、引航,为优秀的年轻干部蓄水池注入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罗琼:最年轻的副院长


“开挂”的背后是厚积薄发


在浙大妇院里,从来不缺优秀的医生。

罗琼就像“开了挂”:2007年,她27岁博士毕业直接进入浙大妇院工作;2016年医院选拔年轻干部时,她成为了医院里首个病区副主任;2020年,她又被提拔为最年轻的副院长,那一年她40岁;浙大妇院青年人才支撑计划支撑对象、浙江省重点(支撑)学科产科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医坛新秀”……

“头衔”是越来越多,只有她自己知道,做医生本没有捷径,看似顺风顺水的背后,是努力的结果。

出身于医学世界,从小对父母的工作耳濡目染,罗琼就坚定了自己的医学之路。从浙大医学院一路保研、直博,师从黄荷凤院士。她的人生目标非常清晰:做专业上的最强者。

路虽难,行则将至。在她最终确定产科方向时,她就认定了这条道路。“产科并非大众刻板印象中的产婆,做一名产科医生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遇到难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精准的判断,能力和魄力并重。”

在迎接新生命的幸福感中,罗琼在产科干了10余年。她于省内率先开展各类胎儿宫内诊疗技术(药物治疗、多胎减胎术、胎儿体内积液引流术等),浙江省首例EXIT和产时外科手术就是出自她手。目前实施的胎儿宫内治疗病种齐全,例数全国领先。

同时,她聚焦胎儿源性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控,宫内暴露对子代远期健康风险的机制研究,牵头完成临床研究11项,担任多个科研项目负责人。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高质量论文40余篇,作为主要参与者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级、二等奖各1项,参编论著2部,主持及参与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尽管每次提拔的条件非常苛刻,但对罗琼来说一切“刚刚好”。

精力充沛的她在不断的学习中成为了多面手。临床上,她的门诊量和手术量都保持在全院前列。每周三个半天的门诊,她很少缺席;平均一周十几台的手术,她很多时候都是利用午休或休息时间来做。她不断学习高精尖的技术和方法,自己的每一台高难度的手术,她都会反复复盘,找到提升点。除了本专业,她也会参加交叉学科的研讨会汲取养分,拓宽眼界,提高认知;在管理上,她对标对表国内外顶尖医院,践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行政部门职能运行的高效管理。她主要负责医院医技、对外联络、国际交流、结对帮扶工作。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浙大妇院吉林医院建成落地,浙大妇院余杭院区落地,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她注重组织开展多学科多科室联合创新工作,以产科为切入点,牵头并指导支持医院医技科室与临床开展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业务交流和研究合作;以浙大妇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省内各地市建立浙江省数字化产前诊断-出生缺陷防控联盟,浙江省妇幼检验联盟,通过专科联盟工作的推进,联动各地市进行多中心临床科研,推动全省出生缺陷防控工作。


王悦:将国外先进技术落地

带领日间手术中心逐渐壮大


年轻干部,大多来源于临床。

妇科主任医师王悦坚信,“在临床上摸爬滚打,积累真正的实战经验,才是医者强大的武器和底气。”

从顶级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之后,身为杭州人的王悦回到家乡,进入浙大妇院工作至今。经历医学院校教育的毕业生只是医生的“半成品”,确保合格医学人才走向临床岗位才是关键。

王悦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天赋型”医生。刚进入临床,她从住院医开始做起,足足轮转了5年,几乎在产科、妇科所有的病区都学习过,这也为她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从住院医、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再到如今的主任医师,王悦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工作也得到了认可。

2015年,王悦去英国进修了三个月。时间虽不长,但她收获满满。比如说,当时国内普遍使用的诊断性刮宫,对女性身体和心理上是双重伤害。在英国已经很少使用,而是积极选择伤害更小的子宫内膜活检器。再比如说,当地很早就开始了诊室宫腔镜的操作,快速高效。回国后,她将先进的妇科内镜技术落地,开创性地在医院率先使用了子宫内膜活检器,同时在诊室里进行非接触式宫腔镜操作。

除了在专科领域上的精益求精,她也“揽”下了建设妇科日间手术中心的重任。不同于门诊、手术的单一性,这更需要综合管理能力。在院方伸出橄榄枝的时候,王悦觉得,自己可以“试一试”。

在她看来,日间手术已经成为了国际趋势,不仅能解决患者就医难的问题,也节省了医疗费用。而当时浙大妇院的日间手术中心规模很小,年手术量不足1000台。

她从组建团队开始,组织内部架构、制定制度流程等,日间手术中心初具规模,发展将近10年,在各个院区都配备了专门的手术室和病房,年手术量达到了7000台,开展宫腔镜下各级各类手术,兼顾妇科良性疾病的腹腔镜手术,以及部分宫颈阴道外阴疾病,为女性健康筑起一到坚实的防护墙。

如今的王悦越来越忙碌,除了门诊、手术、下乡,去年9月开始,她担任了院长助理一职,增加了很多行政工作。这是提升年轻干部统筹协调管理能力的一个培养计划,周期为一年。王悦表示,在行政岗位上的锻炼,提升了自己多维度思考的能力,也为今后的具体工作提供多种可能性。


张松法:在国际舞台发出浙江声音

在科研上不断攀登争做临床科学家


近年来,浙大妇院加强年轻骨干医务人员国际化培养,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在这个人才战略支撑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加国际知名大学或实验室进修培训,参与国际会议,走向国际舞台,发出浙大妇院的声音。

性格沉稳的张松法正在向“临床科学家”一步步迈近。

师从妇科肿瘤大家谢幸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获得了优良的学术训练,自成了一套思维逻辑。因为博士期间的优秀学术成果,完成规培的张松法没有直接进入临床工作,而是申请了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的博士后机会。

2017年初到美国,他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keystone Symposia”自噬研究大会,这是最重量级的世界性自噬会议之一。张松法有关自噬与卵巢癌干细胞的相关研究成果被大会接受,并作了大会发言和墙报展示。该研究显示卵巢癌干细胞存在自噬激活的现象,且自噬可通过调控蛋白FOXA2的表达从而维持卵巢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化疗耐药的能力。

此后3年,他的博后项目专注于卵巢癌的免疫治疗。他撰写的关于卵巢癌新免疫治疗方法的文章发表在了老牌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

出国深造的经历为他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在硬件设施上,国内和国外实验室的差距越来越小,我们相对缺乏的是创新和开放的思维,这也是我们青年学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回国后,他一边弥补妇科肿瘤临床上的不足,一边继续和伙伴开展多项相关研究项目。比如说,目前国内研究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最大的瓶颈是难以获得肿瘤标本,国际上已经可以从外周血里分离出跑到血液里的肿瘤细胞,他和国外的伙伴一起合作开展相关研究,从滋养细胞肿瘤病人血里面分离出肿瘤细胞,再进行单细胞测序,了解肿瘤细胞的演变特征,期待了解肿瘤的细胞的变化过程,了解耐药的发生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

张松法在各个医疗舞台上大放光彩,作为青年人才,他也进入了医院的管理层,担任起了医院人才办副主任的职责,配合医院的发展,构建起医院临床科学家的金字塔队伍。一方面打造高水平专职研究队伍,聚集一批来自生殖医学、肿瘤、胚胎发育、遗传等专业的专家,构建专业交叉的研究体系和生态,与临床医学家合作整合,开展基于临床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构建青年医学人才库,提早绘制职业发展通道,从临床博士后起步,在职业的初始阶段给予时间、经费、收入等方面的保障,让各位青年奋勇向前,并配合逐级支撑计划,最终成为省内和全国重要的学科骨干或者学科带头人,冲击国家高层次人才。


潮新闻 通讯员 孙美燕 记者 杨茜


联系方式
  • 妇院微信

  • 妇院微博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ICP备05080900号-1
Copyright © 2016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