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程晓东团队和曲凡团队双双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其中程晓东主任医师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卵巢癌化疗耐药新机制及逆转新策略研究》荣获201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曲凡副主任中医师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针刺和中药组合物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规范化应用》荣获201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卵巢癌化疗耐药新机制及逆转新策略研究》
卵巢癌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已经是晚期,5年生存率低,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而化疗耐药是导致卵巢癌治疗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因此,破解化疗耐药关键调控机制,对探寻卵巢癌耐药逆转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取得以下科技创新成果:
①自主建立新型多维度卵巢癌化疗耐药相关基因网络体系。针对卵巢癌化疗耐药和非耐药株进行多组学检测分析,采用蛋白质组学、miRNA表达谱测序、定制细胞周期特异相关基因转录组芯片等多种技术、从多层面系统探索卵巢癌化疗耐药相关分子表达谱,筛选和确立与卵巢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细胞周期特异性基因、miRNA等多种差异性表达谱特征,自主建立了新型卵巢癌耐药相关基因网络体系。
②发现并验证多个卵巢癌耐药相关新靶点及新机制:首次发现GSK-3a、miR-9、TXNDC17等分子异常表达与卵巢癌耐药密切相关,首次证实TXNDC17通过调控BECN1影响卵巢癌细胞自噬过程而影响化疗药物敏感性,并率先从细胞自噬角度证实TXNDC17是一个潜在逆转化疗耐药的重要靶点。为临床转化化疗耐药预测和逆转新靶标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③创建了逆转卵巢癌化疗耐药的新方法:体外研究证实姜黄素能部分逆转紫杉醇耐药细胞株耐药活性,具有抗癌和化疗增敏的双重效应;针对筛选出的GSK-3a,miR-9,TXNDC17等关键耐药相关基因,采用自主设计的针对性小干扰RNA等方法进行靶位点调控和干预,首次在体外研究中证实可不同程度逆转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
④确立了多个预测卵巢癌预后的新分子标记:检测多种相关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证实GMFG、Cyclin D等分子表达与卵巢癌密切相关;发现IQGAP1,Cyclin D通过调控卵巢癌干细胞功能,影响卵巢癌的发展及预后。为今后建立卵巢癌预后预测新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述系统性研究工作为破解卵巢癌化疗耐药提供了新的重要科学依据和方法,为今后制定临床针对性治疗策略提供坚实的基础。本项目迄今共发表论文30篇,其中中文期刊14篇,SCI收录期刊论文17篇,SCI总影响因子44.17(最高:11.96), 总SCI正面他引300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相关成果获该领域众多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充分肯定。
《针刺和中药组合物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规范化应用》
项目由曲凡团队领衔,上海交通大学黄荷凤院士团队,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团队以及浙江工商大学周珏博士团队共同合作完成。项目聚焦于我国生殖健康缺陷的突出问题,对针刺和中药组合物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评估,同时结合临床研究建立了针刺和中药组合物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规范化应用体系。
项目组首次从降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患者负性情绪的角度,基于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针刺和中药组合物干预可显著降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患者的焦虑水平并改善其妊娠结局,同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中医药在辅助生殖领域的规范化应用及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改善卵巢功能,提高卵子质量、受精率和胚胎质量,降低副反应等不同环节出发,通过针刺和中药组合物干预多维度地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在辅助生殖领域推动建立经济、有效、易于推广的中医药规范化应用体系。
本项目共获得6项国家专利授权,发表SCI论文10篇,出版专著1部,在国际上首次公开发表了《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的专家共识。成果在省内外14家医院临床推广应用,近20万患者受益,疗效满意,无毒副作用发生。2017年在美国生殖医学学会(ARSM)临床委员会发表的《胚胎移植:指南》中被正面引用。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ICP备05080900号-1
Copyright © 2016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